從穿針引線中找到文化新契機
「排灣族吳季剛」阮志軍回鄉10 年,巧妙融合傳統及現代服飾元素,創造出充滿原住民族風格的新時尚。一個簡單的小變化,立刻為傳統服飾帶來了新的生命,現在他準備將他引以為傲的文化與圖騰轉化成新的產品,用上天所賦予他的天份,讓更多人了解排灣族的文化之美。
創作之路唯有堅持才能向前進
今年 34 歲的服裝設計師阮志軍,10 年前回鄉在自己部落開設「巴魯祖孥工藝坊」,從事原住民族傳統族服製作及傳統時尚服裝設計。阮志軍談到自己會選擇從事服裝設計的啟發,單純只是自己愛漂亮,覺得設計師的工作很炫、很時尚。從小家裡有一種氛圍,奶奶會刺繡,媽媽是位縫紉師,也許淺移默化耳濡目染下,對於服裝裁縫事務一點都不陌生。
阮志軍說,畢業後回鄉等當兵就跟著媽媽做裁縫製衣。當完兵後,遇到全球金融風暴市場景氣很差,回到部落沒有再找其他工作,想說他自己是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畢業,想挑戰在原住民族傳統族服上的可能性。他回憶起那段時間,「當初想的太美好,想說學服裝設計的應該可以做出一些創新,剛開始有一搭沒一搭的過日子,沒甚麼生意很窮、很辛苦。」阮志軍回到部落從零開始,從設計、縫紉、接單到出貨皆 1 個人包辦。他的創作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讓他對人生目標出現迷惘及不確定性,直到發現有人對他的作品充滿期待,阮志軍才猛然回頭發現自己已是身為文化傳承的一份子。當時正覺得要放棄時,剛好公部門積極在各部落設置原住民族創作工作坊,趁那時候機會,開始去研究屏東地區魯凱族及排灣族的服飾差異,重新認識屏東的幾個族群,發現有很多故事可以從衣飾上得到靈感及文化的感動。
重新詮釋南排灣服飾文化的故事
自己身為傳統服飾的工作者,是不是可以做一些甚麼事情,重現南排灣的文化特性。
「我從小在部落裡,幾乎看不到族人結婚時穿著族服。後來在一些慶典婚宴上看到的服飾混雜著綜合性南、北排灣風格,這現象讓我有點驚訝。」他表示即使是排灣族,會因為地理上不同而有服飾的差異。排灣族跟魯凱族工藝技術,珠繡是現在最常看到的,再來就是貼布繡,然後就是線繡類的十字繡,最後還有一個是織布,這四類工藝技術呈現出來的樣子,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區分。
阮志軍表示,在祭典、婚禮等特殊場合穿著的「盛裝」,是排灣魯凱最具代表的服飾,彰顯了著裝者在社會組織中的身分、地位,魯凱與北排灣族目前盛裝慣用工藝為「綴珠繡」,中排灣是「綴珠繡」、「十字繡」與「織布」,南排灣則以「貼布繡類」為主,但相較數百年前的服飾,過去的編織技術仍較現代來得細緻。阮志軍說,「以前在做衣服,其實它是一種情感的傳遞,所以並不要求說,這件衣服要什麼時候完成,它可以慢慢繡,這是家的情感延續。」現在因為家庭的型態改變,所有的物件幾乎都速成化,服飾配件也因應跟著制式規格化。
阮志軍表示以前對於部落文化認知很薄弱,不會注意到這麼多的細節差異,也因為透過公部門的計畫,讓他有機會去深入研究傳統服飾領域,發覺南排灣在整體衣飾上已經嚴重斷層 30 年以上,強勢的北排灣的印象幾乎取代了南排灣的風采,心中有一股革命的意念油然而生。「談到自己部落有很多的無能為力,所屬的部落本身對文化認同度很低,生活日常中也不常見到一些原鄉特點,自己身為傳統服飾的工作者,是不是可以做一些甚麼事情,重現南排灣的文化特性。」後來他發現從服飾中的表徵上可以做些改變,開始去了解做傳統服的上游服飾產品物料廠商,發現他們才是主宰所有的風格走向的舵手。當時上游的廠商只有兩家,以排灣族來說還是以北排灣為主流,當市場提供同一款物料時,做服飾衣服的很容易會錯置,一切風格都變得理所當然,就會失去了原來的風味。
做出對的商品讓市場跟著你一起走
好幾年前阮志軍就開始設計相關原住民族風情的布料,並製作生產在市場流通販售,「自己是設計背景,所以市場上沒有我要的產品時,想說自己來設計看看,就這樣交由信任度且配合度良好的工廠進行製作,這幾年下來研發了許多產品,尤其是貼布繡及金屬裝飾品,設計出的產品幾乎是目前第一首選。」他談到在做傳統服飾時,常常會用到織帶或是織品布,手感材質幾乎都很粗糙,設計感上也了無新意,燃起他重新設計屬於排灣族的服飾物料及飾品,著重設計性,將傳統及現代線條融合。他很自豪地說,「自己是服裝設計出身,服裝產業與工業設計做結合,變成一個有質感的開端,順勢將排灣族的美推廣出去,尤其專注於南排灣的貼布繡,為文化盡一份努力。」
他語重心長地談到,為何將工作室轉型到製作服飾物料廠商,因為一個工藝師或是設計師養成實在有困難,在部落裡很難找到獨當一面的左右手。養成一位可以獨當一面的班長,大概需要三年時間,才會熟悉衣服製作過程,懂得計算製成時間,了解物料配 給及服務顧客的能力。在工作室好不容易有一點點規模時,才可以放手進行下一個階段,卻因為雇用的族人很難被管理,或者說他們很難承受壓力,一旦有人請假就會很恐慌,身為管理者的他也常常跳下來做收尾動作,這樣狀況一直循環著。
這幾年他自己在服飾文化受到許多認同,業外的邀約合作愈來愈多,當沒有好的副手協助就常常失去平衡,即使很想對外開發,也因人力無法負荷而做罷。或許是對人的信任已經失去信心,他只想單純的讓事情更簡單,因此轉化一個經營方向,在工作上跟人接觸少一點,可以更專心在貼布繡、飾品等設計研究上。阮志軍覺得工作室邁入第 10 個年頭應該要進入另一個階段,未來重心走向服飾材料經營,建立起一個「源.原」品牌,正式加入原材料商行列。「儘管如此工作室還是會繼續接單,有這些客人繼續給機會,我才能成為他們心目中第一優先設計師,現在客戶都會在意,自我文化系統到位性,做族服的時機及意義變得跟以往不同了。」
新的營運目標未來充滿希望
目前公司從研發製作、材料經銷、服飾製作一條龍的作業,藉由這次輔導精實創業,主要在屏東設立一個營業門市據點,位於市區方便與客戶洽談事務。「現在我成為了服飾物料批發商,以前是客戶上門來做衣服,現在則是拿服飾材料去各家工作坊推銷。」轉換了另一項產品投資,業務型態轉換去開發客戶,他說剛開始規模小,都是自己跑工作坊,現在開發品項變多了,另聘一個同事來跑業務,不然自己會做不來。至今他驕傲地說,「自己做到了南排灣服飾材料第一品牌,對外直接銷到工作坊,半成品提供給他們設計,由於自己也是設計師,所以跟工藝師也較容易溝通,我們提供客製化織品服務,可代為研發新的服飾織品材料,如貼布繡品、金屬飾品、織布織條及十字繡等 」。
阮志軍表示,研發這技術做了三年,其他兩家廠商後來也跟上製作,「設計的範圍不會只設定在排灣族,產品上其實採比較開放態度,我不怕對手來仿,只怕族人不做新族服。」談到未來服飾發展,他表示會繼續做織品布的創新研發,期望品質及穩定度都能達到一定的水平,這一兩年可以快速達到市佔率的一半,再設計多樣可能性產品,進階落實在生活上,可以真的貼近一般大眾商品。除了自己事業之外,志軍不斷地推陳出新,一直持續在設計時尚族服並推出新作品,也向更多人分享他的創作理念,創造屬於自己的時尚風格。為此,他將部落族人結婚時所穿的傳統族服,改做成帶有時尚感卻又不失傳統特色的禮服,更為地方長輩,設計出帶有原住民特色的時尚背心,創作不僅大膽新穎也很吸睛,每每經過一場場的部落慶典或是婚禮後,他的創意服飾竟意外成了活廣告,吸引許多民眾爭相詢問訂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