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藝|傳統與時尚,看見原民文創新美學

弟朋 iyokacaw

店家地址:
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村3鄰 137號
Facebook粉絲團:

每一個線條都是一個故事 海裡來的創作者

靜浦部落太陽廣場前,一位青年帥氣駕著越野車呼嘯而過,他是深受大海感動的創作者伊 噶照。一個灑脫的海洋之子,離不開海水的孩子,指著那一片無盡的深藍說:「海洋就是我們的獵場,是阿美族的「冰箱」,也是我創作的泉源。

伊祐從小生長在東海岸港口部落,小時候就很愛聽老人說故事,從歌謠樂曲文化開始學習 Pangcah( 阿美族 )的生活智慧和文化精神,對大自然心存感恩與敬畏。在美麗的東海岸,從港口部落到石梯坪至秀姑巒溪出海口一帶,佈滿了礁岩,是海洋生物最豐富的潮間帶,遠一點是溫暖的黑潮,則擁有豐沛的新鮮漁群。

伊祐說,這裡是部落小孩的遊戲場,身體沒有一點點鹽巴的痕跡就不是正統的阿美族,說起以前過去潛水所見的情景,是繽紛炫目的珊瑚礁群,多樣性熱帶魚群穿梭悠游,熱鬧非凡生命力十足。「現在卻換了一副景象,整個海底都褪色了,像沒有上色的畫紙,再也找不到它美麗的色彩。」原本開心分享的伊祐,瞬時間一股的感傷湧上。這也說明在他的作品中,總是表達了對於自然的關懷,及環境議題的深刻體認,因工業發展與過度開發所導致的自然生態驟變。如果海洋死了,故事就會被遺忘。

聖山尋根的感動 與部落約定要好好在一起

伊祐回憶起創作機緣,小時候上課常經過拙而奇工作室,那間工作室總是關著門,看不到創作者的一個神祕空間,透過窗看到一件件新奇又前衛的作品,十分嚮往這樣的工作,幻想長大後也要有自己的工作室。國中時期參加寶石研磨及木工技藝班,第一次代表學校比賽就得到全縣第三名,創作的實力就此展露。

退伍之後回到部落,剛好遇到部落一場尋根活動,老頭目帶著年輕人爬部落的聖山 Cilangasan 奇拉雅山,路途上聽著耆老邊走邊說著故事,說這條路是以前族人遭清兵屠殺逃難的路線,家族如何在此落腳生根,當時他突然發覺自己對於部落甚麼都不懂,對於部落歷史文化這麼無知,於是在登頂的那一瞬間,心靈突然得到了一股溫暖,於是在聖山上做了約定,決定留在部落為自己的部落做些什麼。

創作之初是向港口知名藝術家拉黑子學習,學習木雕上的技巧手法,拉黑子常常帶著他們爬山溯溪,說很多部落故事傳說及老人家的山林智慧,教導大家用作品來說故事,用創作來傳達意念。伊祐剛開始做創作時,很難跳脫拉黑子老師的樣子,因為工序跟線條都會有老師一個影子。由於伊祐一直想要做自己想要的,就翻起以前當兵時畫的圖,思考著該透過甚麼樣的形式及媒材來詮釋自己的風格。當完成了第一個個展:請慢用,就呈現出伊祐式的創作風格,第一次真誠的詮釋出自己,也讓創作的想像空間變得與以往不同,「創作者就是要讓視野變得很豐富,色彩更繽紛,這樣世界不是變得更美麗嗎? 」

學會跟自然相處 對大地心存感激

決定留在部落開始從事創作,他的創作之路並不順遂,為了要維持生計,他不得不學會最傳統的生存之道。「放一個小鐵網在龍蝦洞,下午放網早上收,以此賣錢來維持生計。」伊祐說大概有三年時間,每天都靠漁獵換取生活費,向父親學習抓龍蝦技巧,重新認識這片海洋。父親諄諄教導他不能太貪心夠了就好,不能抓有卵蛋的、不能拿未成年或太小的,要依季節捕撈跟著魚群潮流走,魚群會告訴你海洋的訊息。「這樣生活過了很久,我在創作上遇到瓶頸,部落的數落耳語也讓人失望,那時一度放棄創作,跑去哥哥的公司做土水但工作不到三天,我還是選擇回來創作。」項鍊工作室提供了一個創作空間,伊祐說家人的體諒跟支持讓他可以很安心的跟二哥盡情的創作。伊祐近幾年除了大型公共藝術作品外,逐漸發展出許多家具家飾品。他表示,目前的這系列訂單都很穩定,一般消費者可以感受到我們的用心,回購率很高也讓我的收入可以穩定成長。

我現在回過頭研究石頭,想如何來改變形體,改變大家對於石頭硬梆梆的印象。

目前伊祐以木頭為主要創作的材料,國中在技藝班學習寶石加工研磨,為了撿礦石,花蓮附近的每條溪谷、沙灘都去過。成年後做木雕創作,上山下海蒐集漂流木料,伊祐在土地上承載的智慧與祕密,在年少時累積了不少能量。所以他在創作時常會嘗試石頭、金屬、塑料、FRP(玻璃纖維強化塑料)、陶土、水泥等。「我現在回過頭研究石頭,想如何來改變形體,改變大家對於石頭硬梆梆的印象。」他說任何媒材或形式都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傳達意念,清楚告訴 大家你想表達的意涵。

伊祐說,在「生命的穿透力」系列作品之後,創作量彷彿宇宙爆炸般,積極追尋詮釋海洋力量的表現方式,他說過去雕刻形式無法表現海浪最細緻的力與美,現在透過邊材木條的可堆疊性與可塑型性,終於能夠盡情地詮釋他最熟悉的海洋。在「海洋變奏曲」作品中,是伊祐長年觀察海洋的感觸,他說:「我一直強烈感受到破壞,海洋被破壞、土地被破壞。」他看到現代人不斷地破壞海洋,讓海岸失去原來的景色,也讓海洋的節奏產生變化。伊祐說他常去海邊聽著海浪聲邊畫畫邊找靈感,「忽然,怎麼沒有辦法定下來?原來是海浪在搶拍。我們習慣原本那種節奏,已經沒有辦法回來了。走近海岸一看,整片海岸都是消波塊,延綿兩三公里,浪聲改變了,讓我無法很快進入他的節奏中」。

夢想築巢 做好自己相信自己

從伊祐的創作中,表現出自然環境不斷地遭受破壞,表達對於山林、海洋和土地的深厚情感,用創作來回應部落的當代處境。他在 2018 年獲得「第10屆比利時『西利 - 界』國際森林 - 雕塑藝術節」木雕組冠軍。同一個月即回鄉在花蓮舉辦個展,並以鳥窩、海洋生態為題,希望大家能關注海洋生態的浩劫。

「Dipong 鳥窩」創作展是伊祐重新回顧創作初衷, 並將「Dipong 鳥窩」阿美族語翻譯為「弟朋」成為公司名,時時提醒勿忘初心。他說自己過去用很多的時間和感動在部落學習,無論傳統文化、祭典歌謠及土地故事,他就像一隻小鳥叼著茅草,在這片土地上用藝術的方式建造夢想。現在的創作轉移到靜浦部落的街上,對伊祐來說在部落創作是另一種有趣的交流。原本主要創作區域在項鍊工作室,因為咖啡店及月光鞦韆加持客人很多,「常常有客人闖入,一直 問:『 你在做什麼?我可以拍照嗎?』,創作一直被干擾,趕都趕不走。」

自從得到輔導精實創業補助後,將工作室搬到靜浦街上,剛開始連招牌都沒有,還是擋不住遊客走進探問,他風趣幽默的說 :「老闆不在喔,但有事情可以問我」。他說可能是年紀長了,漸漸地可以用體驗分享讓大家更認識他,「我不想打造與世隔絕的創作空間,想用半開放的工作室型態,喚起年輕人的好奇」,如果他國中時,被部落藝術家擺在工作室櫥窗的作品吸引一樣。

「我想給這邊的孩子看,讓他們好奇這裡在做什麼,讓他們知道自己有創造的可能性,搞不好以後培養一兩個做這一行,當然前提要跟我一樣:很強!」

 

雖然如此,伊祐語重心長表示,要往藝術創作的路走,創作者要被看見,就不能停下來。一但沒有持續創作,大家就會忘記。雖說苦,伊祐還是笑笑的,「創作者一定要自我感覺良好,要對自己很有信心,生活上,你的敏感度比人家細膩一點,看到或想到的事情就會跟別人不樣。如果一直聽人家的,有時候被影響,就沒有自己了。」

產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