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灌溉美好未來 跟著土地呼吸
山野青隆有機農場,是農場主人將自己的名字「青隆」結合「山林、野生」概念所構思而來的。農場的主人林青隆,六年前在桃園工廠工作,後來公司移廠去大陸將工廠裁撤,失業成了他返鄉務農的契機。「嗯,很高興我要回家!離家久了,總會想念家鄉的高山空氣及皎白月亮。」回故鄉從事有機農業,沒有不適應的問題,反而開啟人生新的方向。
得天獨厚的環境 在自己土地上出發
山野青隆農場的位置在遙望著司馬庫斯的新光部落,這裡海拔 1750 公尺,夏天平均溫度 20-25 度,是避暑的勝地。這裡因為海拔高,森林茂密,風景變化萬千,不論是春櫻、夏綠、秋芒、冬楓,一年四季都有變幻美麗的風景可賞。青隆說 :「這裡平日最多是老人及小孩,假日時觀光客比部落的人還多,平靜的部落也因旅遊、露營區的興起而熱鬧不少。」
一點都沒猶豫選擇回鄉的他說,「我是這裡出生長大的孩子,家裡本來也是務農,乾脆趁這個機會回家做農,好好地熟悉自己出生的環境。」青隆說,二、三十年前部落種植的作物主要以段木香菇為主,因為需要耗費長時間栽種,不易經營,就一窩蜂改種蘋果和水梨。後來受到進口水果影響價格不好,又改種水蜜桃。不過,因為這裡地處多雨地段,水蜜桃賣相品質也不好看,近年來才轉型改種蔬菜。「二十年前我叔叔就已經在種有機蔬菜,當時大家都不看好這區塊,也沒有人跟他學。這十年期間,大家的健康意識逐漸抬頭,有機蔬菜的需求相對提高,部落才跟著一起做。」
找出銷售的通路管道
讓好食材送到每個家庭
有機農產品經過這十幾年下來已趨近成熟,他回鄉時跟姐夫租下手上這塊農地,跟著叔叔學習轉型種植有機蔬菜。群山環抱的地理條件下,夏季高溫最多不超過 27 度,夜間溫度就降到了葉菜類最喜歡的舒適程度,加上水氣高且雨水豐潤、地形開闊陽光充裕「老天很眷顧我們,天然地理條件都有了,剩下的就靠我們的勤奮經營,還有智慧、耐心及體力的付出了。」
青隆回想剛開始種植時,面臨最大的困難是技術上的挑戰。高山上種植時間比一般平地溫室種植多半個多月至一個月,品種選擇上最基本的條件是要耐寒,必須找到適合這環境的品種,才能種出好吃的蔬菜。「以前挫折不斷,常常挑戰很多品種,當時在不熟悉環境及作物特性的情況下,花了好大的力氣及時間卻換來零收成。一路上跌跌撞撞的種植,到了第三年才能說有了穩定成長,漸入佳境享受美好收成。」
接下來,青隆的農場慢慢做出規模,並有了好品質及高產量,卻遇到另一個問題,農作物批給盤商賣不到好價錢,關於要怎麼賣就成了經營上最大的難關。104 年度他幸運地獲選第二屆百大青農,農委員會在技術上及銷售服務上給予輔導,也提供了很多資源及建議。後來他們還是決定建立自我品牌,以自產自銷的方式站穩市場,高麗菜長期與 2 家餐飲公司做生產契作;他和姐夫負責種植和運送,女性們則幫忙訂購銷售和通路推廣,「我們目前生產的蔬菜除了賣給合作餐廳和有機店家,假日還親自到有機市集販售。跟消費者直接接觸,將健康蔬菜交給消費者,他們可以安心食用,也是一種成就感。」因為入選百大青農關係,因緣際會加入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擺攤販售。在市場機制下,部分農產品有了合理的報酬,也認識許多有相同理念的商家,開始穩定的合作模式。「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是個很棒的平台,提供小農們優質的銷售管道。近年來我們開始轉型致力於推動食農教育,透過這個銷售平台讓更多民眾了解我們農場環境與土地帶來的恩典。」
我住山野,我種健康有機的蔬菜。將健康蔬菜交給消費者,他們可以安心食用,也是一種成就感。
溫柔力量注入
給小孩一個愛土地機會
當青隆在面臨失業衝擊,躊躇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當下,返家務農這個決定,讓青隆得到了一個安穩且自主的人生。留在部落讓他認識了現在的老婆、成家立業結婚生子,自己和家人都得到健康自在的生活。
當談到創業動力,最大的能量就是來自家庭。「感謝老婆玉安進到我的人生,因為上山生活所以放棄了教職工作,跟著我一起下田務農,用行動陪伴支持我,幾年的努力看著孩子在田間開心長大,讓我累得很甘願、做得很幸福。」對青隆來說,一開始作農是養家活口的維生方式,但六年來的務農生活下來,發覺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體現到人們如何跟大自然、土地和睦相處,從種菜跟土地接觸獲得更好的人生。
他常站在這片群山包圍的農場眺望遠方,青隆訴說著,左邊有缺口的山群是宜蘭,菜園前方是原始檜木森林,孕育著一大片紅檜和扁柏樹,是泰雅族人用生命守護著的天然景觀。另一邊則是台中大霸尖山,這裡的一草一木,都那麼原始那麼珍稀。談及未來發展,青隆則說,「我不是一個貪心的人,因為知道自己體力跟時間有限,增加種植面積或再開發帶來破壞不是我樂見的。我反而希望在相同的耕作面積下結合觀光資源,達到遊客可以體驗農家生活樂趣,從中得到些知識都好。」
自從農場產銷上已經步入穩定軌道,青隆跟老婆開始思考如何善用環境,轉換新的經營模式,結合部落民
宿舉辦親子食農教育活動。在原住民族委員會輔導精實創業計畫中,規劃執行農場遊程,透過不同屬性的互動體驗,讓遊客能夠更了解這一片土地。「我們自己有小孩,知道小孩對大自然的喜愛嚮往,所以遊程規劃上主推親子農事體驗,可以介紹高麗菜給小朋友,拉近他們與高麗菜的距離。每次體驗都能感受到小孩子的無邪笑容,就連高麗菜裡的菜蟲,他們都非常有興趣!」
對環境友善自然就能平衡完好
青隆夫妻倆下一階段的農場規劃,正是準備食農教育計畫。「既可以做好水土保持,減少環境破壞,也有利於自 然環境的長期發展,豈不是更好?」身為在地有機農夫,他口中的這番話,已完整表達了他對家鄉土地的熱愛。
農場面臨轉型,他重新做了一番功課,發覺在當農夫這六年期間,對於土地、環境、農作物的敏感度提高很多,他憑經驗直覺可以感受到細微的氣溫變化,那些是影響作物生長的關鍵因素。對於周遭環境越是敏感,越能在種植過程中做出最適切的調整。
常常被問到高山蔬菜為什麼比較好吃?青隆則回答說,「是部落的環境讓它變的比較好吃。這裡有好水、養分、適合溫度,只要選對種植品種,讓高麗菜喜歡這裡,就會長得又大又好。若高麗菜心情好,自然就比較好吃香甜。」另一塊田地種植的青花椰菜,他會向遊客解說左右兩朵不同密集程度的花椰菜,教導人們如何辨識生長相差一星期的差異。提到花椰菜好吃的關鍵,在於溫度,青花椰最愛在高海拔低溫環境長大,尤其青花椰菜中間的「心」千萬別切除,這可是最菁華的部位,去掉外皮直接生吃就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