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科技大學化工系畢業的張顧濃,曾在南亞塑膠工廠工作一陣子,想到自己父親長年在紙廠工作,覺得人生不應該被廠房給限制,決定跟隨著母親做小吃餐飲,做出興趣來也開始了醬料人生。
直接面對消費者
才是賣出去的新考驗
來自臺東縣東河鄉的阿美族人顧濃,從小常常在媽媽開的牛肉麵小吃店幫忙,對於吃的品質有一定的要求,凡是店內的醃料、醬料都是母親一手包辦,尤其是自家辣椒醬更獲得客人喜愛。顧濃曾在南亞塑膠工廠工作。離職後,投身到自家的小吃生意店。後來姐姐也承襲了母親的好手藝,接起牛肉麵店與即食滷味生意,他轉而販售冰品、甜品芝麻糊、大腸麵線等生意。說起他的醬料之旅,他認為應該是從媽媽想回老家生活開始。開店以來都是媽媽自己做辣椒醬及沾醬,他在師大夜市的大腸麵線攤用的辣椒醬,也都是出自媽媽的配方。姐弟倆擔心媽媽回鄉後會無聊沒事做,就提議媽媽可以直接做辣椒醬與臺東特色水果醬來賣。「剛開始只是單純想說賣給老客人及在蝦皮購物平臺上架,這才發現市面上的辣椒醬琳瑯滿目,產品一上架幾乎淹沒在一堆辣椒醬產品中。」
顧濃開始思考要如何突破這僵局,之前曾買了蝦皮關鍵字500元,也只大概賣了500元。「坦白說有點灰心,要怎樣開始都沒有一個基礎,後來接觸到臺北市原民會的假日市集(編按:原樂好市),才真正踏出一步與消費者近距離溝通」。顧濃說自己是一位很慢熟的人,初次在市集擺攤幾乎無法跟客人做有效推銷,一天市集下來扣除成本後,幾乎等於是沒有營收的狀況。後來接觸場次多了,對應客人也比較能夠掌握。「我覺得輔導精實創業計畫的學長姐們真的很厲害,叫賣功夫實在讓我大開眼界」。他提到第一次參加「原樂好市」市集時,就在原生好物有機農場的畢小農攤位旁邊,他那時心想在這裡賣有機蔬菜會有人買嗎?後來發現學長的說話口條及專業的農業知識,最重要是熱誠對待客人的態度,一包包的蔬菜就被買走,當時畢小農還跟他說今天賣的不好,營業額不到希望廣場的一半,他好奇問了營業額,發現賣出比他多十倍多的金額。「對我來說這是驚人的擺攤熱誠,辣椒醬價格是蔬菜的二至三倍,他都能賣出這樣成績,我真的要再努力一些,要學著小畢哥的熱誠及活力,認真對待每一場的市集」。
來自家鄉的好食材「秋手作」吃安心吃健康
為辣椒醬品牌命名,讓顧濃傷透腦筋。「有一次回鄉正為名稱煩惱時,部落的阿姨前來跟媽媽聊天,赫然發現這批部落女力,名字中都有個秋字,心中一股靈感襲來,秋手作的名稱就誕生了」。2019年以「秋手作」辣椒醬、手工果醬等產品登場,積極參與原住民族行政機關辦理的擺攤活動,「半年期間從一開始的三五罐慘澹經營,到月平均營業收入有十二萬元的成績,雖然努力空間還很大,但逐漸有固定客群及消費者前來光顧,對我們來說信心大增。」顧濃回首過去一年的市集經驗指出,具有食安趨勢的商品,將會是消費者來市集購買的動機。銷售主力轉為市集販售之後,建立與消費者第一線銷售的經驗,是透過多次考察同業及顧客的回饋建議得來的結果。「秋手作」兩項主力產品在利基市場的切入點,定位在安心、健康美味、多元食材的農產加工品提供者,品牌形象形塑也越趨明顯。基於大眾對於食安問題的關注日益提高,「秋手作」與產地連結的創業初衷,適時提供安心產品,也讓消費者兼顧美味與便利。
「在創業這段期間,花最多心力的就是研發醬料」。他將在現有製作的基礎上,與媽媽一同實驗添加阿美族的自然食材醬料及當季的水果,廣泛開發相關醬製產品。正在開發傳統香料,如馬告、山肉桂、大葉田香、刺蔥、木鱉子等食用醬料。想試著從族群文化、飲食的差異尋找市場破口,「秋手作」用手工果醬、辣椒醬等醬製品,讓多元族群飲食味道,發散在市場上。目的希望對產品有認同感的忠實客戶,可以再次購買並口碑推介給更多的人。而在手工果醬方面,顧濃與當地的農戶建立收購的默契,以在地水果為主要訴求,強調臺東農產及特色性。
料理好夥伴 帶來文化氛圍好料理
顧濃說「秋手作」辣椒醬一瓶在手,可百搭各樣料理。簡單的麵飯食到料理大菜的提味,有這罐辣醬,能讓料理多一分美味。尤其新冠病毒疫情的延燒,大家對於外食用餐有了顧慮。在家用餐的機會提高,這百搭辣椒醬料就成為料理的好幫手。「市集的試吃體驗成了購買關鍵,常常消費者一口吃完, 馬上買單的機率非常高」。
因為兩種醬料(果醬、辣椒醬)屬性不同,主要消費者也不太相同。「手工果醬」容易在文青市集推廣受到同質性高商品的挑戰,銷售因此受到侷限。有鑑於此,顧濃從生活經驗出發,用「手工果醬」來傳達人們對生活的想像,除了市集販售之外,他尋找與店家合作寄賣的機會,建立另一層商家消費平臺,鎖定在麵包店與咖啡廳、早午餐店進行合作。並且,客製符合商家要求之產品容量,以方便料理加工使用。他指出,商家就是試吃展售的延伸夥伴。商家使用產品製作食物,無形也對我們的產品產生認同。在商品寄賣上架同時,消費者立即購得的滿足感,是增加銷售機會的正向因子。
在「輔導精實創業計畫」資源運用上,主要投入在設備及「秋手作」工作室設立。現將營業場所設於臺東東河鄉媽媽的老家,以前店後廠作為運作的空間規劃。初期以現有訂單跟市集的預估量做生產,未來在市集銷售週期穩定後,再增添網路電商管道。顧濃表示,閒不住的媽媽也在工作室前賣起大腸麵線,因東河包子的知名度效應,麵線生意不錯,同時也帶動辣椒醬的買氣。「秋手作」的產品也與鄰近的觀光局東管處旅遊中心的市集攤販有寄賣合作,在疫情趨緩的旅遊旺季期間,曾有一個月賣出一百多罐的亮眼成績。對於產品如何持續創造銷售機會與拓展?顧濃的想法是以打帶跑的方式,穩住基本的熱銷商品,持續測試新產品,將建議數據做為大量生產的參數,對於發展原住民族加工食品會是一個助力」。「我是以理科生的思考模式,在食品專業裡,要求比較龜毛的產製過程,需要花一番時間功夫來執行」無時想的都是讓消費者放心購買,安心食用。
雖然都是從事與「吃」有關的產業,但顧濃明白表示,飲食小吃與加工食品的做工跟成本考量完全不同。食品加工是一項非常精準的科學,產品要賣的出去就得依靠精準的配方及品管。在研發醬料的過程,他享受著經由觀察及製作過程而來的
成就感,他相信唯有新鮮度及細緻度的作工,才會釋放食材底蘊的味道,這才是「秋手作」產品美味又無法取代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