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故事

芙萊創藝

芙萊創藝的創辦人,製刀工藝師布拉鹿樣說道:「我不能停下來。要是我有一天停下來,別人就會覺得連鹿樣都不做刀了,那還談什麼傳承?」

肩負延續部落文化的使命感,布拉鹿樣2018年創立芙萊創藝,重製傳統圖騰,製作原民風格的佩刀,並於同年獲選為原民會的精實創業團隊,於2019年首次參與原民會在臺灣文博會的展區,並在2019年隨原民會參加東京禮品展於Ayoi館中進行策展。

談到日本展,布拉鹿樣印象最深刻的是剛要入關的時候發生的趣事。由於自己身材魁梧,身上又有很多刺青,容易引人注意。在出入日本海關時被攔下來搜身,又因為語言不通,現場一度非常緊張。「還好他們沒有打開我的行李檢查。」布拉鹿樣笑著說:「要是他們打開又發現我帶了這麼多刀子,肯定會引來更多麻煩。」或許是冥冥之中祖靈保佑,最終順利通關了。

布拉鹿樣表示,在展覽的過程中,他發現日本有很多高端收藏家,偏好特殊材質的獵刀。「原民傳統獵刀是以木料為主,對現場前來詢問的某些收藏家來說,相對比較普通;日本的高端玩家更喜歡獨一無二的材質,像是貝類或鹿角等等。」高端收藏家對品質的要求,也反映出日本社會製刀產業發展已非常成熟,對比臺灣製刀產業,則仍在起步階段,有許多可以再進步的空間。但日本收藏家對於製刀背後的文化與故事倒是非常有興趣,這也是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在國外展會時作品會受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的匠人精神,在武士刀製作上呈現精細分工,讓我非常羨慕。」布拉鹿樣說:「一把武士刀分作刀身、刀鞘、組裝、刻繪等等,分別由不同的匠人製作,不像臺灣『一條龍』服務,一個人必須身兼多職。」

身為一名部落的製刀工藝師,是非常辛苦的;布拉鹿樣回憶道,自己也是在部落熬了24年,才因緣際會得到原民會的補助,有機會做自己的品牌。但還有更多的年輕人,在漫長起步的階段甚至都無法餬口。「製刀的過程很漫長,做好了還要擔心賣不出去。我父親也是一名工藝師,當初就是每做好一把刀,然後就開著車在部落裡四處兜售」

 

 

「漢文化裡,父親傳承給孩子的多半是財產;但在原民文化中,傳承的卻是技藝」

講起自己的父親,布拉鹿樣便感性了起來。雖然從小父親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很嚴厲,但他總是那麼堅定而強大,像自己可以依靠的一座大山,扛下家族的責任與重擔。「我永這記得那天,年邁的父親顫抖著雙手對我說:孩子,我的這些技藝,有誰可以傳承呢?」就是那一刻,自己意識到這座大山在凋零,要換自己來扛下責任才行。

「我從那一刻起就戒酒了,一直到上個月,回部落祭祖才又再喝了兩杯。」布拉鹿樣笑著說:「太久沒有喝酒,才兩杯我馬上就感覺暈了,但那個當下我卻因此很高興,連部落裡看著我長大的耆老,也對我說:『鹿樣,你放下了很多,你回到家了。』」

 

「但現代人對於刀子常常有成見,認為這是殺戮工具。」

布拉鹿樣表示,做為一個部落的獵人,每當狩獵完回到部落,第一件事就是切肉分享給部落的所有人;小孩、婦女、老人、以及受傷或生病的同儕,最後剩下肉骨頭時,獵人再用刀當成湯匙,刮剩肉起來吃。一把「分享刀」代表的是部落成員彼此緊密互惠的連結,也是不浪費山林資源的象徵。

部落「分享」的文化,深深影響著布拉鹿樣。他表示自己從上個月開始了回鄉計畫,專程回到部落開課,傳授年輕的鍛造師製刀技藝。「我不希望自己逾越本分,目前我自己只製作卑南、排灣、泰雅三族的傳統獵刀。其他族群的人如果想學,我也很樂意教導他們,希望未來由他們為各自的族群與部落製刀,而不是由我越俎代庖地代表其他族群。」

「這是一個通過手做玩具,連結三代的故事。」他表示,自己的品牌給人的感覺很剛硬,但他其實希望刀藝文化可以成為教育的一部分,連接家族的所有人。「這個木製刀材料包,適合小孩子、老年人、更適合全家人一起動手做。」為了讓套組更易於組裝,光是前置研發期就超過半年,對每個細節,布拉鹿樣都用製作真刀一樣的高標準要求。材質也經多方嘗試,從一開始的組合板、三合板、俄椴木等,直到最終選用品質最好,且自然清香的日檜木作為材料。目前設計了三種刀型,已開始販售。

「我希望孩子可以在製作的過程中,去探索原民刀藝的故事。」布拉鹿樣開心地說:「上次我們在南澳的那山那谷營地,舉辦了親子木刀試做體驗;當小孩子組裝完木刀後,開始在上面彩繪,想像力真是天馬行空!」

從依靠著父親的人子,茁壯成他人的父親;從聯繫部落記憶的傳統佩刀,到老少咸宜的組裝木刀。在布拉鹿樣的身上,流著部落文化「分享」的血脈;無私地與家人、手足、部落族人乃至於整個大自然和諧共生精神,才是原民傳統文化中最珍貴的寶藏。

 

聯絡資訊

布拉鹿樣

族別:排灣族/卑南族

聯絡方式:0978-352-110

品牌名稱:芙萊創藝

參與原民會計畫經歷:2018年第四屆輔導精實創業計畫、2019年Ayoi阿優依-東京國際禮品展、2020年補助創新研發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