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故事
2021.06.14

當漂流木遇見陶

當漂流木遇見陶

當漂流木遇見陶工作室的負責人,馬浪.烏瓦日回憶道:「我就這樣做了七年,直到有一天突然覺得不想要了,一把火就把兩百多件木雕全燒了。」沒想到,這一燒竟燒到天亮;也很奇怪,「我一覺起來竟又再繼續做,繼續雕刻。」

 

馬浪.烏瓦日輕描淡寫地說起這件往事,彷彿當時的苦難與絕望,全都隨著那一把大火昇華了;只留下對藝術最純粹的堅持。

當漂流木遇見陶的工作室位於花蓮豐潰鄉海岸線上,樸實的小屋中,馬浪烏瓦日一刀一刻、日復一日,將自己多年來對於美感興工藝的信念,灌注進每件作品之中,賦予這些失了根的漂流木新的靈魂,重生成絕美的藝術品。

「以前自己的作品是比較具像的、實用的,直到那一把火之後,才開始製作抽象概念的作品。」浴火重生這四個字,正是馬浪烏瓦日創作之路的寫照;唯有焚毀過去的框架,才能留下一片沃土。在那之後,馬浪.烏瓦日以較大型的裝置作品「舞者」,引起了媒體的注意,這才延續了他往後的木雕工藝之路。

「作品始終都要跟人接觸。」馬浪.烏瓦日表示,自己一開始做的都是中大型的家具-他稱呼為「非家具」,意指為藝術特質大品。但由於個別物件較大,不易流通,才讓他開始製作小型日常器具,後來便延伸成為文創商品。

 

海外會展經驗

談起日本展,馬浪.烏瓦日表示收穫良多,也讓他更了解日本人的文化習慣。他舉例,當初帶去日本的一件作品,原本沒有預設如何使用,但當地人一看就認定其為壽司托盤,並熱心地告知他當地慣用尺寸相對較小,若未來有機會,也許可以更改尺寸,便可獲得當地買家青睞。又或者在臺灣,木雕中常見年輪的深色凹凸紋理,被認為最能彰顯天然木料的特色;但在日本,木板上深色紋理卻常被視為容易藏污納垢的位置,有幾位日本買家就會好心提醒,下次最好可以磨掉這些部分,商品會有更多人喜歡。

這些建言,對馬浪烏瓦日來說,是設計商品時重要的參考指標,但從另一面看來,這也是他內心巨大的糾結。

 

自身品牌的定位:文創商品或藝術作品?

馬浪.烏瓦日說,以文創商品的市場來說,會需要產量較大、通路銷售快的單品,但自己的作品取材自漂流木,根本沒辦法透過大量複製來壓低成本,也因此單價較高,相對缺乏競爭力。

「曾經有廠商問我,能不能拿我的魚形盤子開模,量產出幾百個商品。」馬浪.烏瓦日說,自己當下便回絕了邀請。「若真的量產了,我不知道該怎麼對那些消費者、收藏家交代,該怎麼說明這些作品背後的故事。」

 

對作品的堅持 讓馬浪烏瓦日不允許自己在品質上讓步

拿魚形盤來說,整體造型線條,都必須與該漂流木的大小配合、木紋相符,且較深色的年輪痕跡,也得剛好落在魚眼睛的位置。馬浪.烏瓦日表示,光是要找到一塊適合的木頭,就得花上好幾天的時間。「曾有人拜託我算便宜一點,隨便雕幾隻魚讓他拿回去彩繪就好,我只能跟他說我做不到。」

「我的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背後的故事。」馬浪.烏瓦日隨手拿起一只保留了部分木枝原型的長型木盤,說道:「像這個作品就是有一次和朋友在烤山羌,突然發現旁邊一塊素材形似山羌後腿,才有靈感雕刻成這個形狀。」

「若只把作品是當成商品,價格是可以低廉的;但當我把抽象藝術的思維加入之後,就不再如此廉價了。」馬浪.烏瓦日表示,自己近期也在累積作品,希望能再次舉辦個展,並讓作品往裝置藝術的方向發展。儘管對現階段的市場而言,還有很大的空間必須要努力,但馬浪烏瓦日只是開朗地笑道:「說起來我也很專一,這二十年來,除了做作品之外,沒再做過其他的工作了。」

 

匠人精神

如此簡單的一句話,輕易帶過了馬浪.烏瓦日創作路上遭逢的所有艱難與苦澀;對他而言,只要一頭栽進作品裡,好像所有煩惱都不復存在。日語中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語「一生懸命」,用以形容努力、拼命、拚盡全力去完成一件事情。在花蓮海岸線上這座小小的工作室裡,馬浪.烏瓦日用他的人生,完美演繹了一名匠人如何投身於鑽研技藝、又如何排除萬難,只為堅持自己的信念。

多年前他曾用一把明火,向過去的自己告別,如今他仍在心底燃起技藝之火;那些本該被當作垃圾丟棄的漂流木,在馬浪.烏瓦日的巧手之下,終能以藝術的形式,恆久被留存下來。如同許多年來不被重視的原民傳統技藝與文化,亦在不同領域的每一位族人堅持不懈下,得以在現今社會中,延續出嶄新的意義。

 

聯絡資訊

馬浪.烏瓦日

族別:阿美族

聯絡方式:0983-178-162

品牌名稱:當漂流木遇見陶

參與原民會計畫經歷:2018年Ayoi阿優依-臺灣文博會、2019年Ayoi阿優依-東京國際禮品展。

工作室地址: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大港口95-2號(臺11線6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