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文原住民族生活工場 (現已改為Hbun/河文 原住民部落生活選物)
從製作走向通路、從實體走向電商;河文原住民族生活工場創辦人劉大衛的品牌經營之路。
「Hbun」在臺灣泰雅族語中是指溪流匯流之處,更是文化孕育的地方。「Hbun河文原住民族生活工場」三年多前於淡水河畔開幕,期許自身從部落的角度出發,把紮實、純粹而美好的生活創作,分享給更多人。
「當初是因為自己創立的品牌『拿鞘』缺乏銷貨平台,許多通路抽成又很高,加上許多原民業者也面臨一樣的問題,才會一股腦開了這家店。」劉大衛笑說,當初自己很衝動,甚至連店面都還沒實地看過,就跟房東簽約了。「那時候想,自己年紀越大衝勁就越小,如果現在不做,以後也不敢做了吧」
這股想要突破框架的衝勁,一直是劉大衛邁步創業的原動力。如同多年前,創立文創品牌「拿鞘」時,就是從檳榔樹每年掉落大量的鞘葉,開始思考將廢棄的落葉變成有用的日常用品。如今,同步營運兩個品牌的經驗,讓劉大衛時常在「商品製作端」與「銷售平台端」兩邊換位思考,也啟發了更多對於經營的想法。
「以前都覺得寄賣抽成很高,但自己做了之後才發現其中的困難。」以「銷售平台端」的角度來說,通路平台除了房租、倉儲、人事開銷之外,還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資本在行銷宣傳上,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進而吸引客戶上門,這些都是之前自己從未想過的。
同理,換位到「商品製作端」思考時,劉大衛表示自己跟之前最大的不同,除了懂得讓利給通路商,也更了解慎選通路的重要性。每個代銷平台都會經營出各自特定的客群,如果在對的管道,將能媒合更多機會。例如拿鞘在大稻埕的通路「土衣荒物」,因集結了許多認同臺灣本土文化的品牌,進而媒合了許多機會;像去年與「雙口呂文化廚房」的跨界合作,結合「紅龜粿」與「檳榔葉」、突破「閩南」與「原民」族群隔閡,打破框架,也讓更多人看見臺灣原民工藝之美。
製作及銷售 兩端經營
「希望成為專屬於原住民族的Pinkoi,部落共享的銷貨平台!」
劉大衛坦言,前陣子因為疫情的關係,實體通路經營非常困難,因此提前申請了補助;他很感謝原民會的產業創新價值計畫,讓自己得以發展獨立電商平台。「也許經營電商平台本身,並不是非常創新事情,但我想做的是專門給原民業者的電商平台;我想做專屬於原住民族的Pinkoi。」
「當初夢做得比較大一點,希望能像Pinkoi一樣,開放給各工坊自己上架商品。」然而,在嘗試的過程中碰到很多問題;例如照片風格缺乏一慣性、河文品牌形象尚未建立等等,不得已先暫緩這個大計畫,目前仍由自己親自拍照上架商品。此外,在平台建立初期因自己對訂單流程不熟悉,曾發生系統將客戶的訂單誤判為垃圾信件而漏單的情況,導致該客戶空等了半個月。為此劉大衛相當自責,同時也一直以此為誠,在未來更加留意每筆訂單。
劉大衛表示,以前自己個性比較急,所有事情都只想趕快完成,但現在比較懂得調適,懂得「順著步伐走,不趕時間」的道理。
他回憶道,在經營的過程中,一開始極力想要加入「主流」跟「大眾」市場。這樣的念頭一直困擾著他,也讓他總感覺自己有志難伸;直到後來開始運作電商平台,自身的視野逐漸開闊了以後,才意識到現階段的原民文創產業,可能連「小眾」的規模都還不到;劉大衛幽默地說,我們現在算是「微眾」市場。
「我未來計畫要用『快閃店』的形式,現階段以提升網站流量為目標,為品牌進行宣傳。」劉大衛表示,以前從來沒買過網路廣告,但最近甚至計畫要去上Google的認證課程,藉此充實自己對於網路行銷的知識。另外,他亦著手規劃未來與部落工坊合作,開發河文與部落業者聯名的「獨賣商品」,做出實質的「平台差異性」。
「很多人覺得每個部落的手工藝品都是同樣的,因此我更希望能表現出原民手工藝品的另一個風格。」為了讓更多非原民的群眾看見部落之美,河文兼容了形形色色的原民文創商品;從雕刻到編織、從電繡到琉璃,店內就如同當代原民文創的展演廳,完美詮釋了「共享部落美好」的核心價值,疏通連結傳統技藝與前衛文創的渠道。
創業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文創品牌轉換成代銷平台,再從實體商家發展至電商通路,往前的每一步都是嶄新的嘗試。劉大衛背負著發揚部落文化的使命感,以建立「部落共享的銷貨平台」為終極目標,膽大心細地負重前行。
聯絡資訊
劉大衛
族別:泰雅族
聯絡方式:0930-330-360
品牌名稱:河文原住民族生活工場 (現改為Hbun/河文 原住民部落生活選物,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bun4u)
參與原民會計畫經歷:2016年第二屆臺灣原住民族精實創業輔導計劃、2017年Ayoi阿優依-東京國際禮品展、2019年Ayoi阿優依-東京國際禮品展、2020年補助創新研發計劃。